农业强国具有动态变化性,国家排名位次会随着时间发生动态变化,农业强国的内涵也会随时间变化。农业强国的标准是什么?在农业强国标准的内涵中,包括结果指标与过程指标。何为结果指标?第一,最基本的是国家的食物与营养供给保障能力。第二,农民收入的保障。第三,资源环境可持续。何为过程指标?在驱动层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农业机械装备与信息化水平、农业科研与投入水平三个方面对于建设农业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基础层方面,包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禀赋,尽管这是农业层面无法改变的,但也是能否建成农业强国的重要影响因素。
依据上述指标,中国在世界农业强国的排行中处于怎样的水平,过去20年又有什么样的变化?从世界排名来看,2000—2020年中国的排名从第42名上升至第27名,提升较快,未来的发展如何,将取决于各项驱动力。
农业强国应具有强大的食物与营养保障供给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食物与营养自给率有所下降,从2010年89%下降至2020年82%,世界排名维持在28名至29名的水平。但在消除饥饿问题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饥饿指数方面改善巨大,是20年间唯一从饥饿指数重度水平改善为低度水平的国家。
农民收入水平高是农业强国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具体的农业收入难以衡量,而且国际上很难比较,因此,使用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进行分析。2020年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1.6万美元/人、8.8万美元/人、7.3万美元/人,排名分别为第1位,第2位与第6位,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较大,但仍远低于强国水平。2000—2020年,中国劳动生产率从1416美元/人上升至6185美元/人(2015年不变价),提高了4.36倍,排名从第43名上升至第33名。
要成为农业强国,还需要注重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在资源环境可持续方面,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是衡量农业强国资源环境可持续的综合指标。从生产端来看,在不考虑进出口情况下,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排名较为靠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低),2020年以色列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为1千克/美元,排名第6名;沙特阿拉伯排放强度为1.31千克/美元,排名第10名。而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有所改善,从2000年1.59千克/美元下降到2020年1千克/美元,资源环境可持续排名从第8名上升至第5名。从消费端角度考虑时,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排名处于合理范围,由于食物自给率较低,食物进口量大,修正后以色列、沙特阿拉伯资源环境可持续排名分别为第41名,第45名。由于中国食物自给率低于1,修正后资源环境可持续排名有所上升。
建设农业强国,应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依据农业强国的分类,可分为综合型、科技赋能型与政策型农业强国。
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国是综合型农业强国的典型,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这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但资源丰富仅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比如,巴西的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土地面积广袤,但由于其存在众多的饥饿人口,且农民收入低下,并非农业强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综合型农业强国的科技投入、组织机构、农业政策也为其农业后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long8国际官方网手机版app
荷兰、以色列和日本在农业领域的出色表现,离不开科技的应用与整合,科技赋能是它们的显著优势。荷兰作为世界上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把科技创新融入农业全产业链过程,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80%,2020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以色列在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方面成就显著,借助科技加持,采取了一系列领先举措,包括农业产业规划、节水灌溉、农业科技创新等,有效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至于日本,由于其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稀少且分散的耕地,日本推广的主要是小型机械,不但购置成本低,而且足以满足农业生产对于机械的需要。但从整体上来看,日本并非农业强国,因为其食品消费约60%依赖进口,它的粮食安全一旦脱离美国的保护,将会变得非常脆弱。
欧盟地区在农业领域的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政策支撑。为促进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确保粮食安全,促使可持续农业发展,早于1957年欧盟就开始实施“共同农业政策”(CAP),在早期CAP的补贴方式与中国的农业补贴类似,针对化肥农药、农产品价格等等。CAP经历了多次改革,以适应欧洲农业和社会的变化。尽管欧盟的资源禀赋并不像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那样丰富,但在强力的政策支持下,它们的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第一,要充分保障食物供应能力。首先,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保障食物供应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物市场之一,其食物安全直接影响全球食物市场的稳定性。若中国大量进口食物,一旦发生不稳定因素,全球食物市场就可能受到波及,引发价格飙升和市场动荡。其次,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随着时代变迁和国际局势的演变,国际规则可能不再适应中国的利益和需求。地缘政治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对自由贸易的依赖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影响农业生产和食物供应。因此,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必须提升自身的食物保障能力。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提高食物供应能力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对全球食物安全的贡献。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采取措施确保食物供应的可持续性。
第二,要积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这一点与提升农民收入密切相关,而实现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的创新。其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调整和优化农业制度息息相关。在这方面,必须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机械化、加强科技创新,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三,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农食系统。我们应该有效管理食品需求,引导食品生产,确保食品的健康和营养,同时减少浪费,以保障人们能够获得富有营养的食物,这是保障未来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
第四,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要考虑地区差异。在人多地少、科技和经济都较为发达的地区,可以采取类似荷兰的农业模式。然而,对于东北等地区,可能更倾向于借鉴美国的经验。考虑到地理、气候和经济状况的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未来农业强国的建设关键在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是关键的抓手之一。通过制定有力的政策,我们可以迎来农业领域的巨大突破。同时,科技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既包括技术层面的创新,也包括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创新,甚至理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