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系列

由柴变财物尽其用

  您当前的位置:安徽新闻媒体中央媒体看安徽农民日报

  今年麦收时节,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镇,麦田结束收割,秸秆迅速离田,不远处的标准化养殖场中的肉牛也开始悠然享用它们的“新口粮”。

  “秸秆是个宝贝,曾经想起来头疼得很,如今不仅能变‘肉’,还能变‘肥’,高值利用、多种收益。”养牛大户程龙峰今年又要流转3000亩地种植专用青贮玉米,“秸秆粉碎后混合饲料喂牛,育肥8个月就可以出栏,每头牛的纯利润在3500元到4500元。而牛粪经过高温堆肥发酵后,还能变成有机肥还田,一亩地一年可节省10多公斤化肥。”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深入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让秸秆还田更加科学规范,秸秆离田更加高质高效,长效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目前,全国龙8体育官网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8%以上,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率分别为57.6%、20.7%、8.3%、0.7%和0.8%,“农用为主、五化并举”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

  制度建设是保障秸秆综合利用顺利进行的基石。近年来,浙江省秸秆还田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而离田利用率却不足20%。为补齐短板,出台《浙江省标准化农作物秸秆收储中心建设导则》,健全秸秆收储体系;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培育一批秸秆可降解材料、新型板材、生物炭化、纸浆原料等高值化利用的链主型企业,提升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能力;将秸秆利用列入省农业核心攻关项目2项、省“三农九方”科技项目5项,重点在秸秆替代塑料、饲料、肥料、燃料等材料化利用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秸秆炭化、快速腐熟、固碳减排等技术研究,发展秸秆利用技术体系,力争今年将秸秆离田利用率提高到30%。

  安徽省紧抓秸秆资源化利用,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不断向高效、高值化方向发展。在产业化方面,印发《安徽省食用菌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在全省44个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市县实施菌种振兴等“八大工程”,有效促进了秸秆基料化应用。出台《关于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的意见》,促进了秸秆饲料化利用及肉牛产业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暂行)办法》,对考核年度秸秆综合利用成效突出的县进行奖补。创新在全国探索建立稻谷目标价格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挂钩的“奖补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为广西乃至全国探索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新疆尔自治区坚持抓台账建设,每年组织县农业农村部门,对棉秆利用的农户和市场主体进行抽样调查,摸清全区棉秆生产量、可收集量、利用量和综合利用率等数据,为棉秆综合利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是农作物秸秆将有机质归还土壤的有效途径。秸秆科学还田能够有效培肥土壤、提升地力,促进土壤肥力提升。我国因各地作物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特征差异大,秸秆还田方式呈现多样化。

  吉林省公主岭市是农业大市,玉米种植面积约430万亩,玉米秸秆年产生量约230万吨。近年来,公主岭市针对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等问题,在全市推广以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技术为核心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共完成玉米秸秆全量粉碎深翻还田76.9万亩。监测显示,应用该技术的地块耕地质量与玉米产量均得到提升,耕地地力平均提升0.54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3.2%,耕层厚度平均达到30.5厘米,玉米增产10%左右。

  黑土地保护方面,吉林省不断强化科技攻关、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大面积推广应用“梨树模式”、玉米保护性耕作、覆盖条耕、深翻、水稻搅浆等一批寒地秸秆还田技术模式。2023年,吉林省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70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每年产生各类秸秆100多万吨,蛋鸭粪便及尿液45万吨,探索了“秸秆+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新模式。“我们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收集利用,作为鸭棚的垫料,每天撒一次垫草,一年后淘汰掉老鸭,并把鸭子垫料清理运输到第三方处理厂进行生物发酵和商品化加工,制成合格的有机肥。”河南丰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岳心亮说,秸秆堆沤还田在解决废弃动物粪便污染的同时,生产出有机肥还田,打造了一条秸秆肥料化利用的绿色产业链。

  柘城县淑娟农业家庭农场负责人余淼去年播种小麦时,他流转的500多亩田块全部施用了秸秆堆沤的有机肥。“还别说,施用有机肥后的小麦不但分蘖力高、抗旱能力强,长势还比其他不使用有机肥的麦田好,估计比去年增产了20%以上。”余淼说。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油菜种植面积常年在70万亩以上,同时也是一个农作物秸秆产出大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达88.56万吨,利用量达84.37万吨,直接还田量57.47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27%。近年来,沙洋县持续推广稻油轮作模式和秸秆科学还田技术,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提升,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秸秆离田利用量不断增加,效能不断提升。全国秸秆可收集量7.31亿吨,离田利用量2.62亿吨,离田利用率达35.8%。

  走进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位奇镇合方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秸秆饲料化加工车间,伴随着自动化加工机器的阵阵轰鸣声,晾晒好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经过分拣、粉碎、压缩、加密等工序,变成了一个个富含营养价值的“牛羊面包”,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生态包袱”变成了“绿色财富”,秸秆“变废为宝”,既增加了农业产出,又提高了生态效益。2023年,山丹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27%,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为14.88万吨,占全县利用量的71.7%。

  山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胜德告诉记者:“农作物秸秆饲料化为全县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对推进县域畜牧产业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全县畜禽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295.72万头(匹、只、羽)和152.24万头(匹、只、羽),同比增长9.94%和9.56%,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16.6%。”

  西北的牛羊肉,江南的“新能源”。浙江省杭州富龙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截截寸把长、粉笔粗的光滑圆柱顺着生产设备出口落入包装袋中。“这就是生物质燃料颗粒成品,可代替煤炭在锅炉中直接燃烧进行发电或供热。”该公司负责人张贝说。

  燃料化是秸秆的另一种离田途径。一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时,因为燃烧不充分,会产生黑烟,污染大气环境。而生物质成型燃料是将秸秆类农业固体废物作为原材料,经过、粉碎、混合、挤压等工艺,制成块状、颗粒状的成型燃料,是可以直接燃烧的一种新型清洁燃料。与传统燃料相比,这种生物质燃料颗粒便于运输,燃烧效率高,且燃烧时有害气体成分含量低,具有环保效益。

  除了变成饲料和燃料,在安徽省蚌埠市,秸秆还能成为百姓身上穿的衣服、手里托的盘子。安徽丰原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制取高纯度乳酸,再将其聚合成聚乳酸制作餐具、地膜和衣服。该公司工作人员陈雨介绍,聚乳酸制品不仅环保可降解,制成衣服抑菌除螨阻燃,制成的餐具卫生健康、抗菌防霉,可微波加热,还不容易碎裂。

  此外,铜陵市万华禾香板业有限公司将秸秆制成了生态板材,可以应用于家具、建筑装修、包装运输和文具等多个领域,既解决了上游秸秆废弃物处理的难题,又带动了下游传统板材市场转型升级,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重要方向。(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眉见习记者黄中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本文由:龙八国际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传 真:+86-123-4567

手 机:13800000000

邮 箱:admin@eyoucms.com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龙八_long8(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