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四川工业遗产记录了四川省工业发展的重要信息,见证了四川省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保护的基础上再利用四川工业遗产,对传承弘扬三线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东汽精神、川矿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的工业精神,激发四川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推动制造强省、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四川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不少遗产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深入认识四川工业遗产来源及特点,更好地解决四川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处理好四川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我们组织撰写了《关于更好地处理四川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建议》一文,对四川工业遗产来源及特点、保护利用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供参阅。
四川工业遗产,是指在四川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国家重大战略举措支持,四川孕育形成一大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价值宝贵的工业遗产,其中部分至今仍在使用并发挥效益。
四川工业发展历史悠久。1877年前,主要以酿造、采卤等传统手工业为主;1877年后,近现代工业陆续发展起来,其中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年)、三线月)以来,是四川工业三个重点发展阶段。由此,四川工业遗产主要来源于古代酿造、采卤等传统手工业遗留,1877年后特别是全民族抗战时期、三线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等时期近现代工业遗留。
四川酿造、采卤等活动开展较早,相关产业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留下成都水井街酒坊(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水井街)、自贡古盐场系列工业遗产(位于自贡市贡井区和大安区)、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和龙马潭区)、三溪酒窖池群(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先市酱油酿造作坊(位于合江县先市镇)、泰安作坊(位于射洪县沱牌镇)、保宁醋古酿醋工业遗产(位于阆中市公园路)、五粮液酿酒窖池群及附属建筑(位于宜宾市老城区和南岸青草坝)等传统手工业遗存。
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制造军火,由此诞生四川近代第一座机器制造工厂,这也是四川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开端。其后四川近现代工业陆续发展起来,并形成规模,留下众多工业遗存,如四川机械局碉楼(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官堂街)、成都电力金具总厂旧址(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科创路)、洞窝水电站(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街道)、威远钢铁厂旧址(位于威远县连界镇)、六合丝厂(位于南充市高坪区都京街道)等。
抗战时期,四川作为中国的大后方,国民政府为适应战争需要,作出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决策,采取包括内迁大量工厂等一系列措施,在包括四川在内的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四川工业发展也由此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初步形成四川工业的基础结构,留下不少工业遗存,如广元棉纺织厂遗址(位于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石溪浩水电站发电厂房和石溪浩枢纽(位于遂宁市船山区石溪村)、银山糖厂遗址(位于资中县银山镇)、威远煤矿遗址(位于威远县黄荆沟镇)、永利川厂旧址(位于乐山市五通桥区桥沟镇)、嘉阳煤矿老矿区(位于犍为县芭沟镇)等。
四川是一片红色热土,留存有红四方面军被服厂旧址(位于旺苍县东河镇)、红军王渡造船厂旧址(位于苍溪县云峰镇)、《新华日报》造纸厂遗址(位于华蓥市阳和镇)、罗坪红四方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通江县永安镇)及位于金川县勒乌镇的红军被服厂旧址、红军军械修理厂旧址、红军炸弹炸药厂旧址等红色工业遗存。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一五”时期、“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益于国家“一五”计划、三线建设布局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三线调整改造、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四川工业强省等战略,四川工业形成多产业、多门类、多品种的工业体系,留下如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川化厂区旧址(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四川青城造纸厂遗址(位于都江堰市银杏街道)、灌县煤矿矿井遗址(位于都江堰市紫坪铺镇)、都江煤矿矿井遗址(位于都江堰市向峨乡)、成昆铁路拉鲊至花棚子段(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东方红电站(位于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荣山煤矿遗址(位于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马回电站(位于蓬安县马回乡)、隆昌气矿圣灯山气田旧址(位于隆昌市圣灯镇)、红村石油会战指挥部遗址(位于威远县新场镇)、成昆铁路关村坝火车站(位于乐山市金口河区永和镇)、青居电站(位于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四川石棉矿“1248”坑道(位于石棉县棉城街道)、四川石棉矿三矿区遗址(位于石棉县新棉镇)、德昌县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位于德昌县工业集中区)、宁南县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宁南县白鹤滩镇)、溪洛渡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雷波县和云南省永善县交界处)等为数众多的工业遗存。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的三线年代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大批三线企业搬迁,不但为四川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还留下众多工业遗存,成为四川工业化历程的见证,如攀枝花钢铁厂(位于攀枝花市东区向阳村)、503地下战备电厂遗址(位于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雅砻江拦木坝遗址(位于米易县得石镇)、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基地旧址(位于江油市大康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机关旧址(位于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南麓)、国营八二一厂(位于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拣银岩煤矿遗址(位于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国营东河印制公司旧址(位于旺苍县东河镇)、核工业585基地旧址(位于乐山市市中区肖坝路)、中国核动力九〇九基地(位于夹江县界碑镇)、国营永光仪器厂旧址(位于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四川国际电台旧址(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西昌市卫星发射基地(位于冕宁县境内山谷)等。
四川古代传统工业历史悠久、工艺独特,近现代工业起步高、发展快,各类工业遗产形态完备、分布广泛,尤其是国防科工、重大装备制造等工业遗产特色鲜明、价值宝贵。
近年来,四川先后3次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重点的工业文化资源摸底调查,梳理形成工业遗产项目90处,包括军工、冶金、机械、电力、原煤、电子、建材、天然气、化工、医药、核工业、航空、发射基地等门类,其中国防科工、重大装备制造等工业遗产所占比重较大,如攀枝花钢铁厂,泸州茜草工业遗址(位于泸州市江阳区),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家属生活区、俱乐部、招待所(位于德阳市旌阳区珠江东路),国营万众机器厂旧址(位于青川县乔庄镇),国营新光电工厂旧址(位于青川县木鱼镇),三五三六工厂军工遗址(位于射洪市瞿河镇),国营山川机械厂(位于隆昌市金鹅街道),国营庆光电工厂旧址(位于仁寿县禄加镇),国营星华仪器厂遗址(位于青神县黑龙镇),国营建华仪器厂遗址(位于青神县青城镇)等。
四川作为全国工业大省,工业遗产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一五”时期的工业遗产主要靠近成都、绵阳两地,呈毗邻式分布。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分布于除阿坝、甘孜之外的19个市(州),攀枝花市更是一座因三线建设孕育而生的城市。四川工业遗产还呈现出沿铁路和江河沿线聚集的特征,集中在成都平原、攀西、川南、川东北4个地区,重点集中在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广元、乐山、眉山、江油、汶川、西昌等地。自贡函院(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汇东路)、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洞窝水电站、金鑫公司旧址(位于德阳市嘉陵江西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机关旧址、拣银岩煤矿遗址、威远煤矿小火车及黄泥段窄轨铁路(位于威远县黄荆沟镇)、威远钢铁厂旧址、永利川厂旧址等众多工业遗产保存良好。
四川酿造、采卤等传统手工业遗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近现代工业遗产门类齐全、价值突出,其中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价值尤为突出。三线建设奠定了四川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四川形成以能源装备、钢铁化工及国防工业为主的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惠及至今,并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三线建设工业遗存。攀枝花钢铁厂、132厂、081厂、宜宾北方川安化工有限公司、白皎煤矿、兰尖铁矿等三线建设时期兴办企业至今仍良好生产经营,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涵的三线精神,为助推四川工业发展和先进制造强省建设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四川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保护利用形式:
依托工业遗产资源建设工业展馆,展示展陈四川工业发展成就、保护保存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如新修建的三线建设主题展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广安三线工业遗产陈列馆,在水井街酒坊遗址上修建的成都水井坊博物馆,以清代建筑西秦会馆为馆址的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泸州老窖大酒店办公楼内建成的泸州老窖博物馆,由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厂房改建而成的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由原四川齿轮厂防空洞打造的社区博物馆——双流区川齿记忆馆,利用泸州茜草工业遗址改建而成的“1965·茜草工业记忆”博物馆,由国营八二一厂原机加工厂房改建而成的八二一厂史展览馆,由原威远煤矿二井食堂改建而成的威远煤矿陈列馆,由核工业585基地旧址改建而成的中国核聚变博物馆,由四川石棉矿三矿区老住宿楼改建而成的川矿记忆陈列馆,由四川国际电台旧址改建而成的通信博物馆等。
工业遗产与研学结合,开展参观考察、观摩学习、科技实验、生活体验、劳动锻炼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在夹江县中国核动力九〇九基地旧址上开发建设的夹江九〇九核工业研学基地。
通过合理开放生产车间、企业展馆、用户体验中心等形式,打造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体验娱乐、品牌展示、产品推介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遗产旅游景区。如挖掘发挥攀枝花市西区河门口街道北街、南街、高家坪3个社区现有工业遗存打造的河门口三线文化教育产业园,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机关旧址上开发建设的中国两弹城,以三五三六工厂军工遗址为核心打造的3536三线城,以乐山市犍为县嘉阳小火车·芭沟黄村井工业遗产为核心打造的工业旅游景区,以保宁醋古酿醋工业遗产为重点打造的保宁醋文化博览园,以六合集团(前身为六合丝厂)历史和丝绸文化为核心、工厂为载体打造的南充六合丝博园,以五粮液酿酒窖池群及附属建筑等为重点打造的五粮液旅游景区等。
利用工业遗址建设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餐饮娱乐、工业遗址观光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如在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的东郊记忆艺术区,在原军区7234印务工厂旧址上改建的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原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电子九所老厂区)旧址上打造而成的“万生·126文化创意园”,在大安盐厂厂房旧址上改建的“老盐场1957”,在广元棉纺织厂遗址上打造的“大华·1939”文化体验休闲商业街区,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依托“三线记忆”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三堆镇“三线记忆”特色小镇,在原四川石棉矿三矿区遗址上打造的川矿记忆文化公园等。
依托遗址资源和产业基础,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工艺美术产品设计开发,培育巴蜀品牌企业和产品。如安靖蜀绣文化创意公园、芦山县根雕文化产业园。
土地一次性出让给开发商,用于商业和房地产楼盘开发。如原成都飞机发动机公司生产片区土地公开挂牌出让后,修建起“华润二十四城”片区;成都国营电机厂原土地拍卖后,原厂址和生活区分别修建起翰林花园和首创天禧68楼盘;成都量具刃具厂大部分厂房已拆除用于楼盘开发,只保留主楼红楼。
四川工业遗产总量众多、类型多样,部分工业遗产在保护利用中,因分类分级不明确、保护利用资金缺乏、内涵价值挖掘不充分、整体性利用不足、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社会关注较低等原因,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影响可持续保护利用。
四川工业遗产时间跨度大、数量繁多、保存现状复杂。近年来,四川省和一些市县虽制定了加强工业遗产管理的办法和方案,加强经信、财政、文旅、文物等部门协作,对各地工业遗产展开摸底调查和认定管理工作,但仍存在家底不清、分级分类不明确、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一些工业遗产处于闲置状态甚至被挪作他用,未得到应有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利用资金缺乏、一些工业遗产建设用地的权属性质和土地用途变更不明确,也影响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部分工业遗产以同样的发展模式保护再利用,导致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整体的创新性不强,重复性较多。特别是部分再利用为工业旅游景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工业遗产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对工业记忆、工业历史重视不够,对资源特色和核心优势缺乏深度开发,产业的过度置入导致工业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变成风格雷同的商业场所。一些工业博物馆展陈方式单一、展品种类单调,缺少反映工业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展品展示,使得不少博物馆竞争优势不足甚至出现多地场馆同质化情况,以致社会效益和项目回报不高。
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特别是被利用为文创产业区的工业遗产,有些忽视了设施设备、工人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量颇具价值的工业遗址被拆除,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工业遗产实体未保存下来,破坏了工业遗产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即使保留工业建筑的工业遗产也仅局限于保留原工间,周边地区工业建筑被拆除,客观上导致原工厂空间结构的破坏。这都难以形成良好的工业场所氛围,难以在当地人民群众中营造强烈的地方文化认同感,难以传承维系曾与此关联的人们的集体记忆。
部分工业遗产地处偏远,保护利用难度大,遗产所有权人力量有限,保护利用意愿不强。如大量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当时按照国家“靠山、隐蔽、分散”的要求进行建设,时至今日部分遗产依然交通不便,给保护利用带来较大困难。加之保护利用投入较大,收效较慢较少,遗产所有权人保护利用积极性不高,部分遗产甚至逐渐消亡。群众对工业遗产价值认识不够,工业遗产未能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些得以保护利用的工业遗产,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可参观、可游览性差,缺少让人“心向往之、行必将至”的特色与亮点,也导致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
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以上情况,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和各有关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组织的配合联动,准确把握工业遗产特征,理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各地应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设计,进一步理顺用地性质。经信部门应联合财政、文旅和文物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工业遗产的摸底梳理,加快对工业遗产项目的认定,针对不同的工业遗产类型,制定分类分级保护利用方案,完善保护利用管理制度、规划体系。经信、财政、文旅和文物等部门应加强协作,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资金支持力度;文旅部门应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推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艺精品和文创产品;文物部门应将工业遗产作为重要类别进行调查、登记、认定,推动将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产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工业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切实保护好文物本体和环境风貌。应强化各科研院校和各专业机构组织、社会组织的配合联动,在加强工业遗产基础性研究的同时,重视从文化、经济、技术等多角度、多维度探讨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独特的景观价值的研究。
(二)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在利用中保护传承工业文化、弘扬工业精神
对工业遗产的利用在重视物质遗产所带来的建筑使用价值、空间可利用价值的同时,更要重视保护工业遗产的非物质历史文化价值。工业展馆要积极征集体现不同阶段、历史背景、发展成就等重要资料和展品,充分运用虚拟现实、互动影视等数字技术和现代展陈理念,提高展馆的数字化、可视化、职能化水平,提高参观者的体验感、参与感、互动感。利用工业遗产相关资源打造建设的研学基地、工业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等,要重点保护与打造典型特域,深度利用、保护展示生产工艺、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特色要素,有效传递工业遗产深厚文化内涵和其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挖掘利用工业遗产蕴含的文化和精神价值等深层次价值,做好具有代表性的三线建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东汽精神、川矿精神等工业精神的传承弘扬。
工业遗产虽然各个因素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它们的真正价值需要在整体景观框架中得到体现。利用工业遗产相关资源建设的工业旅游景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在追求遗产功能改变的利益化的同时,要重视工业遗产原有物态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内在连续性、外在关联性和整体转化性,要在原有的工业遗址基础条件下,在保持遗产格局、结构、样式和风貌,不造成本体性破坏基础上,结合周围的环境以及当地的发展进行利用;要将工业遗产的利用与当地文化、当地人民群众的情感相关联,考虑曾经与此关联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情感经验,以更好地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和文化精神因素,让原工业社区内部的职工和家属找到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用于商业和房地产开发的工业遗产所在社区和开发商,也要加大与该工业遗产相关的标志性景观和特色人文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保留并强化原有工业意象特征,让小区环境和社区环境具备有别于一般商业小区、社区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特征。
针对部分工业遗产地处偏远,遗产所有权人力量有限,保护利用意愿不强的问题,可将政府出资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领域,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工业遗产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公众参与是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支撑,工业遗产利用要达到真正的“活化”,必须鼓励吸引公众参与。要通过加强工业遗产价值及重要性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关注度,让社会公众真正参与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中来,从而促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