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皇家飞利浦已深耕中国市场近40年,中国的人才、技术优势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了 “加速度”,也成为企业持续投资中国的新动力。
在飞利浦苏州医疗影像基地的研发实验室,总工程师是从事磁共振研发相关工作超过30年的行业专家扬·埃格蒙德,之所以来到中国做技术支持,正是因为中国早已从公司眼中的“消费大市场”变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而这个转变离不开中国科研人才的持续壮大。
飞利浦苏州医疗影像基地的科研人员,从最初的不足10人,发展到如今将近200人,其中,超过一半的成员拥有硕士、博士学历。一条生产核磁共振仪器核心系统子部件的产线就是由这些研发人员自主创新打造的。
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磁共振研发部高级研发总监曾克秋说:“相比10年前或者20年前飞利浦使用的机器,这个机器能达到更高的图像清晰度。借助于中国本土的人才技术优势、工业供应链的优势,这条产线是由中国团队从零开始自主技术创新、研发设计的。”
氦气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而医疗行业一直以来消耗着大量的氦气资源。其中,每台核磁设备就需要消耗1700升液氦,且需要定期补充。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飞利浦将每台设备的液氦容量降至7升,而苏州已经成为这款产品研发和制造的重要基地,预计今年的产能将增长100%。
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刘令说:“团队在中国参与了全球所有机型的研发,我们也加大投入中国本土化生产的进程,到现在已经实现全部产品超过95%的部分在中国本土生产。”
目前,飞利浦苏州医疗影像基地贡献了飞利浦全球CT产量的2/3。未来,公司还计划将更多的高端系统产线在中国落地。
强大的人才保障、良好的创新环境,让中国成为飞利浦产品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除了科研人员的持续迭代,飞利浦还在供应链和全球大市场的拓展上挖掘更多中国人才。
卢晓红是飞利浦苏州医疗影像基地CT全球供应链的高级总监,20年前,她还只是飞利浦供应链团队中一名普通的计划员。如今,她不仅掌管着飞利浦在中国最大工厂的供应链团队,还是公司在以色列、波兰、美国CT供应链的团队负责人。
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CT/AMI全球供应链高级总监卢晓红说:“一些关键元器件原来是由以色列供应的,我们通过了一些技术转移、研发创新,在中国本土建造了自己的制造中心,这样的全球背景之下,把整个能力中心建在中国,不仅仅制造,还有供应链,包括一些关键的领导位置也会放在中国。”
飞利浦大中华区的掌舵人,以往一直由外籍人士担任,今年7月,刘令成为公司历史上首位担任这一职位的中国人。
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刘令说:“我刚刚加入公司时,公司所有的高层都是外国人,但是现在我的高管里面90%是中国本土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个背景之下,我们雇用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一直要成为一个本地化的公司,而不是‘路人’和‘过客’。”
去年,锂电池、光伏、电动汽车这三类新能源产品出口走红,被称为中国外贸“新三样”。眼下,在全球降碳的大背景下,绿氢行业站上了新风口。作为水电解制氢的核心装备,电解槽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出口新力量。甚至有专家预测,“新三样”有可能因为电解槽成为“新四样”。
8月中旬,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处厂房内,一台全新的撬装式电解槽正在进行出货前的最后检查。几个小时后,这台设备将发送至上海港,被运送至大洋彼岸的巴西。
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原本主要围绕氢能储、运、加、用四大环节,开展设备研发制造。2020年,企业察觉到制氢装备未来的巨大潜能,果断开始了电解槽的研发工作。2022年,首台碱性电解槽正式下线后,立即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这处占地116.2亩的产业基地,是目前国内领先的电解槽极片智能化产线,总投资数十亿元,规划产能达到了2.5GW,意味着每年能够生产500套电解槽装备。
首期产线套焊接设备,生产效率将比传统产线年,国富氢能已经与欧洲、南美以及中东地区的多家企业签订了上亿元的水电解制氢装备订单,预计在2025年开始大规模交付。
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凯说:“你不能等产业爆发了,再去赶产线。因为整个产线建设周期相对比较长,特别是我们这种智能化产线,所以前期我们做了非常大的调研与设计工作。将来氢能产业的市场需求是非常之巨大的,能给我们企业带来非常好的利润。”
据了解,一套电解槽设备的出口价格大概在1000万至1500万元左右。而欧洲的同类型产品售价都是中国电解槽的1倍,拥有更高性价比、更稳定的可靠耐用性,成为了中国电解槽走红海外的主要原因。
电解槽主要由槽体极片、压力容器、提纯设备等多套设备构成,随着电解槽设备在国际市场走红,众多配套厂家也做足了准备、谋划抱团出海。
江苏东方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工业电源设计与生产,眼看着电解槽市场越来越热,特意开发了专门针对电解槽的电源产品。
这款针对电解槽开发的大功率电源,采用igbt模块化设计,单个模块的输出电流就高达一千安培。可以针对不同产氢量的电解槽自由组合,增加模块数量,实现更大功率的电压输出。
江苏东方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栋说:“本身可再生能源,对于性价比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也投入了大量的工作。但总体来说,我们的技术是非常成熟的。在这个基础上,针对行业属性,我们做了很多定制性改进。”
区别于以往的工业制氢场景,依靠风光发电作为能源供给的绿氢制备,更加考验电解槽的可调节性。由于风力和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发电的特点,因此电解槽必须既能应对瞬间大电流的冲击,也可以在较低电流运行时提供足够的产氢量。配套电源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灵活性。
李国栋说:“设计难度还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既包含系统的匹配性设计,也包含基于整个系统参数的控制算法的有效性。目前我们认为,电解电源会是东方四通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之一,我们持续看好。”
在苏州市科技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收录着7万多家苏州不同类型企业的资料档案,做到一企一档,每家企业的诉求信息都有详细记录。
江苏苏州市科技局创新服务处处长唐丽红说:我们的企业梯度其实是有一个金字塔形的架构的,从底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来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培育梯度。按照不同维度,我们可以精准进行抓取哪些企业需要扶持服务。
在平台金字塔式梯度的上端,是具有高成长性和创新性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这也意味着它们是当地重点扶持的对象。
在苏州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上,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可以为这些科技类企业精准画像,在掌握企业的具体困难后,为其提供精准的帮助。
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瞪羚企业,这家公司深耕高纯电子材料领域,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制上积累了深厚的基础,攻克了部分“卡脖子”技术。眼下,企业正在开发一种新型材料,如果研发成功,将助推我国在半导体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因为涉及基础研究,研发经费和周期都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了解到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按政策及时给予了补贴,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针对企业在研发中遇到的困难,苏州市还帮助企业组建了研发平台,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协调资源进行联合技术攻关,破解行业发展难点和堵点。
2018年,苏州市在国内率先出角兽企业培育奖励政策苏州市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加快构建以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为标杆的科创企业梯队培育模式。
苏州追觅科技是一家以智能服务机器人与AI算法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也是一家独角兽企业。成立仅7年的时间里,这家企业生产的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少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行业第一。然而,这家企业在最初的起步阶段也遇到诸多困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追觅科技作为一家以扫地机器人为核心产品的企业,不但需要电机、风机等方面的硬件研发人才,也需要智能导航、算法等方面的软件研发人才,但是作为一家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初创企业,对人才往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针对此类情况,苏州市实施了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对顶尖人才团队、重大招商项目给予“一事一议”重点支持。从对接洽谈、项目落户到人才的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建立保姆式服务体系,不但为引进的人才解决了后顾之忧,更是通过政府站台的方式,坚定了他们和企业一起发展的信心。
追觅科技从初创时不到100人发展到现在有4500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占到六成。另外,得益于各级政府多样化的扶持政策,追觅科技从成立至今共获得超100种政策支持,获得各类补贴超9000万元,员工奖补超3000万元,覆盖1500人左右。人才的集聚为企业的快速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金和人才是助力企业度过瓶颈期的关键,而在企业开始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时,更精准的政策和服务也能帮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快速实现价值。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的新光维医疗科技公司是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当初企业选择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就是看中了苏州在工业和医疗产品方面的独特优势。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上下游联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在这里有充分保障,更重要的是还有当地政府的精准对接服务。
在当地支持下,新光维顺利度过了孵化期,如今已经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产品也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在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政府也给予了全方位的帮助。
积极培育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引领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帮助企业获得成长的同时,苏州也尝到了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链不断拓展的甜头。
今年6月,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苏州独角兽企业共18家,位居全国前列,整体估值达到352.2亿美元,近4年整体估值增长超10倍。此外,苏州还有2000多家瞪羚培育企业。通常,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long8国际官方网手机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