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产业发展是支撑实体经济增长、推进现代化体系建设及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国制造产业的诸多领域已经在数量、规模或质量上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为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构筑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但仍面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强、产业融合度不高、价值共创意识薄弱等困境。服务型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具有基于产品的服务衍生与面向制造的服务提供双向型特征,能跨界跨域整合资源、汇聚能力、激发创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倍增。经过我国近十年的服务型制造宣贯、培育与示范,当前服务型制造企业都能以夯实优势制造基础和拓展增值服务业务为目的,通过整合产业链供应链的互补资源,增强产品全生命周期运维的研发力度与全产业链运营流程优化的数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动产业内基于产品的服务衍生与面向制造的服务提供协同发展,促进产品技术支撑增值服务提供与服务创新反哺制造能力提升。通过服务型制造企业的点状辐射带动产业融合的“由点及面”发展格局,形成了制造链、服务链、创新链及价值链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实现了产业内更大范围异质资源与互补业务的集成、价值创造的可持续和“两业”深度融合、互助互长。
但在以两业融合驱动服务型制造模式发展过程中,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涌现,而跨界跨域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偏弱,聚力融合创新的业态表现乏力,导致支持产业链后端增值服务发展滞后,前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于此,我们根据多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对产业的深度考察,聚焦《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的融合业态,就融合业态应用标准的意义、现存问题、实现途径以及未来建议提供一些解读,供领域内外的专家学者、行业实践者和政府管理者参考。
融合业态是指不同产业聚焦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价值创造活动所进行的跨界跨域融合,即不同产业间遵循问题导向的统一标准,通过相互渗透、交叉或重组,促进不同产业资源共享与协同,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以构筑产业新质生产关系和新质生产力。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是生产组织为满足特定市场价值需求,打破传统产业划分壁垒重塑产业关系,跨界整合相关生产要素,形成产品服务优化组合的新型融合产业形态。目前,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探索已初见成效与规模,增强了“两业融合”、促进了“三产融合”、加快了“双循环”,需要在标准体系中予以考虑,并加以引导和规范。
从两业融合视角看,融合业态应用标准有助于增强“两业”有序发展和深度融合。标准制定能建立共同的发展目标,统一不同产业及其领域间的运营流程,降低产业间合作壁垒,促进相对集中的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和绝对分散的服务资源集成共享,为两业融合提供便利优势。同时,标准制定能加快实现全产业链融通互惠与增值业务协同拓展,加速两业间新关联涌现和新技术形成,实现不同场景的业态创新。
从三产融合视角看,融合业态应用标准有助于促进第一、二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制造产业的发展既需要现代农业的支撑,也需要高水平服务业的赋能。融合业态应用标准对生产领域内若干服务的规范及其发展路径的提炼,有助于使农业生产、工业制造与市场服务有机衔接,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工业产业范围扩展和服务市场能力增强。通过产业交叉联动和资源要素跨界集约化配置,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以此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双循环”视角看,融合业态应用标准所蕴含的产业链供应链整合逻辑和措施有助于加快“双循环”的高质量实现。“内循环”表现为产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促进数据、制造、服务等资源要素高度集聚,带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激发各类企业创新活力,形成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外循环”表现为以内生动力为基础,积极争取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权,并提升对外服务提供的能力,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及其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当前,数智技术的运用模糊了产业边界,跨界跨域交叉融合趋势愈加显著,催生了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产生了业务新关联、延伸了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了技术渗透和创新,推动着产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但融合业态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融合业态模式的可持续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专业化与服务化发展水平偏低,无法完全向制造产业输送能量;制造产业仍存在核心技术突破和市场转化能力不足、服务衍生能力不强等困境,融合业态长期发展面临着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协同性不强、融合度不够,以及体制机制难以完全适应新业态发展进程等问题,阻碍了融合业态模式发展的可持续性。
技术要素与服务资源的匹配与集成。融合业态会产生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制造企业以高的探索和试错成本为代价适应新模式与新业态,技术要素与服务资源具有分散性和异构性特征,增加了两者间匹配与集成的难度,直接影响着产品与服务集成的效率与效果。
业态融合前沉淀数据与新业态所需数据的融通。业态融合前,分散于产业链各环节的海量数据直接反映了客户对产品使用与服务体验的潜在需求。但受数据标准不统一、处理技术不成熟,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的制约,融合业态较难收集、处理与共享所需的海量数据,难以把握潜在创新机会。
培育服务型制造新业态的核心是推动制造产业变革,重塑产业关系。当前,数智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实现了跨界跨域的生产要素整合与优化,推动着产业向更高层级与维度融合、协同。就制造产业而言,以服务型制造为特征的新业态涌现,逐渐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资源配置和产业空间布局,融合业态大势所趋。依据《指南》指出的融合业态不同应用场景,面向生活的和面向生产的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各自实现路径如下:
面向生活的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实现路径。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信息壁垒的弱化,消费需求纵向升级、消费观念横向拓展,体验需求替代了功能需求、融合消费替代了分离消费、集成服务市场替代了单一产品市场,消费者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从满足终端市场有效需求出发,一些突破组织边界的新型商业模式开始涌现,如满足消费者定制需求的C2B、重视消费者体验服务的O2O、支持消费者间交易的C2C,消费者正逐渐成为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真正的决策者和参与者。
《指南》中将面向生活的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定义为:围绕终端消费者“衣、食、住、行、康、文”等民生类需求所形成的以生活服务场景为主的新型融合业态。这种面向个人消费领域的新服务模式对企业跨界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一是技术资源,注重消费者体验设计和交互技术,强调移动应用、社交媒体集成和个性化推荐系统。二是数据资源,收集更多消费者行为、偏好和社交网络等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提供定制化服务,如个性化购物推荐、健康建议等。三是合作伙伴关系,注重与生活方式品牌的合作,联合数字技术供应商、内容提供商、电商平台、支付平台等。
按照生活质量要求,可划分为面向便捷生活、舒适生活、定制生活三种新型融合业态。①面向便捷生活的新型融合业态:制造企业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如出行解决方案(滴滴出行、携程等)、智能物流与配送(京东物流、顺丰速运等)、中央厨房解决方案(海尔等)。②面向舒适生活的新型融合业态:制造企业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高品质的生活服务,如健康护理智慧解决方案(乐普医疗、鱼跃医疗等)、母婴童一站式亲子家庭服务解决方案(好孩子、孩子王等)。③面向定制生活的新型融合业态:“私人定制”已成为消费者公认的服务标准之一,制造企业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沉浸式体验的生活服务,目前国内转型比较好的有尚品宅配3D全屋定制、红领西服定制、长安汽车C2M在线定制等。
面向生产的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实现路径。为推动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与服务要素融通配置的服务主导逻辑已为诸多领先企业接纳,他们不断细化工业服务场景、跨界协同创新、拓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如产前阶段注重用户参与研发设计,产中阶段实现定制化服务,产后阶段支持产品运维服务等。这些模式的开展,构成了面向生产的服务型制造新业态,促进了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智化改造等融合业态的涌现。
《指南》将面向生产的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定义为,围绕企业原料采购、设计、生产、物流、运营等不同环节的生产运作需求而形成的以工业服务场景应用为目标的新型融合业态。这种面向工业特定场景的新服务模式,也向企业的跨界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是技术资源,重视智能制造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支持作用,数字技术对增强服务供给效率与质量的保障作用。二是数据资源,收集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设备状态等数据,用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物流效率和开展预防性维护。三是合作伙伴关系,搭建联结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利益主体的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生态化。
融合业态是产业内或产业间制造技术、数智技术与服务创新集成的结果。依据承载的要素不同,可划分为技术拓展型、平台集成型和服务驱动型三种新型融合业态。①技术拓展型的融合业态:领先企业将现有核心技术或优势产品应用于不同场景或全新领域,以实现增值性服务的提供,如陕鼓动力利用自主研发的压缩机产品,协同相关利益主体,实现面向储能创新的集成解决方案提供。②平台集成型的融合业态:领先企业搭建多主体协作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以用户为中心、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的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如徐工“汉云”、三一重工“树根互联”等集成内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垂直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③服务驱动型的融合业态:领先企业着眼于潜在市场开发,不断创造服务机会,产生了服务驱动下技术融合的新业态,如松江柯马面对工业领域新变化、新市场,协同相关利益主体联合攻关,开发适配于解决方案提供的核心技术。
未来,随着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发展,融合业态应用标准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服务型制造融合业态应用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有效实施,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研究与制定工作。明确服务型制造融合业态应用标准的发展目标和路径,鼓励各方共同参与标准制定,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完备性与可持续性。
第二,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支持融合业态实现的技术要素与服务资源匹配性,促进新标准的广泛应用和实施。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借鉴国际服务化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服务型制造融合业态应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第四,建立健全评估与监督机制。设计支持业态融合的数据融通机制,加强标准实施过程对数据的动态监督和定期评估,确保标准的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
第五,开展试点示范项目。支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项目,通过实践检验标准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总结试点经验,不断完善和推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