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格力的董明珠曾经和小米的雷军打了个赌。董明珠说,如果五年以后小米的营业额超过格力,她就输给雷军10亿元。
董明珠打这个赌,显然是因为她对广受热捧的互联网新经济很不服气、不以为然。作为制造业大企业的董事长,董明珠认为制造业更基础更重要。随后,娃哈哈老板宗庆后也加入论战,说虚拟经济不能搞过头,否则会损害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本、富民之本。
从产业划分来说,互联网相关行业基本都属于服务业。即使是手机制造商小米,也并不直接生产手机。他们只是设计和营销,生产都交由代工工厂。BAT都属于服务业。他们并不直接制造任何东西。
认为制造业更重要的理由包括:制造业雇用了更多的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制造业实实在在地生产出了东西;制造业推动了技术进步;制造业能拉动上下游众多产业等等。
服务业或者说虚拟经济同样雇用了大量劳动力。实际上,由于服务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的投资额之下,相比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等制造业,服务业雇用的劳动力更多。一个小饭馆包括厨子、跑堂、小工等等,要雇上好几个人,投资可能不过几万十几万元。可那些投资巨大、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工厂,工人却不多。往往投资很多亿,几百上千人足矣。
全世界雇员最多的企业是沃尔玛,而沃尔玛就属于典型的服务业。他们不制造什么东西,他们只是把别人制造出来的东西卖来卖去。
制造业虽然实实在在地生产出了东西,但似乎并不能说微信、淘宝、快递提供的服务就是“虚”的。对于人的需求来说,到底是不是实实在在的物,其实并不重要。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但银行一旦出问题,可是事关无数人的身家性命,一点也不“虚”。
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互联网就更加突出了。由于发展快,现在中国在很多网络技术上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甚至遥遥领先。制造业和世界一流水平相比,反倒差距还不小。说到推动技术进步,虚拟的互联网的作用同样一点也不“虚拟”。
说到拉动上下游众多产业,那么,淘宝如果说是第二的话,没人敢说第一。被淘宝直接间接拉动的产业和就业岗位,多到无法计量。不仅是数量上拉动,淘宝还深刻地改变了很多行业,甚至从无到有地创造出很多行业。把虚拟经济、服务业和制造业说成是对立的关系,是不正确的。它们是高度的互相促进的关系。
虽然上述为制造业辩护的理由都难成立,但似乎大家还是觉得制造业更加重要。这里要说的是,大家的这种感觉是正确的。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制造业确实更加重要。但对制造业重要性的分析,需要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展开。
一般把制造业称为实体经济,把互联网、金融业等服务业称为虚拟经济。确实,制造业涉及的“物”要比服务业多得多。和制造业相比,服务业都是“轻资产”的。
互联网公司虽然市值惊人,但固定资产却不重要,主要就是员工使用的PC计算机和一些网络设备、办公家具什么的——有的互联网甚至是员工自备电脑。
银行也差不多,有一些办公设备,但相比银行的资产总额,这些固定资产并不重要。储蓄银行还有一些遍布各地的房产,如果是投资银行,可能一座小楼足矣。
开个饭馆,要投资买厨具锅碗,但这和开个工厂买设备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投资。而且,服务业的资产往往通用性很强。饭馆倒闭,那些厨具锅碗、桌椅板凳,其他饭馆可以拿去接着用。
制造业的企业则不然。工业设备不但投资巨大,而且往往是专用的,一旦投资兴建,就很难改为他用,甚至很难移动。比如炼钢炉、化工管线、汽车生产线等等。
也就是说,制造业和服务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实物资产”的轻重不同。制造业有很重的资产,服务业的实物资产则要轻得多。
除了资产结构不同以外,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制造业也比服务业用到更多的“物”。一家工厂,要持续地运进原材料、各种配料;在工厂里,要用各种设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将之变成各种产品;然后要持续地运出去,发往各地。制造业企业,每天就是在和各种“物”打交道。
而服务业的“物资流”则要少得多。互联网、金融业主要处理的实际上是各种信息。所以他们的办公地点又称为“写字楼”——他们的主要工作方式就是坐在那里写字或者敲键盘。饭馆、超市当然也要每天运进货品,但那个物资流的规模比工厂要小得多。
“实物资产”的轻重不同,这是制造业、服务业的表面区别,但正是这种表面区别,导致了两种行业更深层的区别。
由于需要以多种方式和实实在在的“物”打交道,制造业必然和本地、和周围实实在在的社会有更深的联系,或者说,对社会有更深入更强烈的依赖。社会方方面面的条件、环境因素,都会通过实实在在的“物”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
比如,制造业企业对各种基础设施的依赖性更强。如果没有可以充分保障物流的港口、高速公路、机场、铁路,很多大型工业企业就不可能开办。没有平稳的电力、水资源供应,很多工厂也无法开工。甚至没有足够大的场地或废弃物排放空间,工厂都无法兴建。
相对来说,服务业对社会基础设施的依赖则要轻得多。落后国家里照样会有五星级酒店。尘土飞扬的劣质马路旁边,开个饭馆,毫无问题。事实上,落后国家的鉴别标志之一就是,在城市的一片破破烂烂之中,却有非常高级豪华的消费场所。但是,在这些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落后国家中,你很难看到先进漂亮的工厂。
印度虽然在基础设施上很落后,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通过互联网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互联网服务企业需要的只是一小块封闭园区。“打开门,是第三世界。关上门,就是第一世界”。
没有电力供应都不要紧,他们可以自备发电机。没有光缆网,他们可以通过卫星通讯和客户联系。数据中心很重要,但数据中心往往在其他地方甚至在其他国家。他们并不依赖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大型仓库、物流中心、发电厂、垃圾站这些基础设施。
对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精英来说,除了美国本部的安全、舒适以外,他们对外界的需求可能就只有连接纽约、伦敦、东京、香港、迪拜、法兰克福等几个超级大都市的空中航线和城市中的五星级酒店而已。有这些他们就能正常工作,并日进斗金。至于社会其他部分,好也罢歹也罢,对他们来说,都意义不大。
不仅是硬件的基础设施,对社会的软环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也大不相同。海关的工作效率和廉洁程度,对制造业进出口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对服务业的影响就小得多。过分严厉的环保法规,对某些服务业——比如烧烤业,也有影响,但显然对制造业的影响要大得多,直接事关生死存亡。
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挑选代工厂的企业,对本地的工业税收高低与否,就不太关心。而对那些无法轻易迁移的制造企业,本地的税收水平高低当然非常重要。劳动法虽然对所有企业都适用,但制造业企业受的影响更大。
对服务业来说,罢工等原因造成的停业只是收入损失而已,但制造业的高炉等设备是不能停止运转的。停工本身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总之,由于实实在在的“物”的因素更多,相比服务业,制造业在社会中的“扎根”程度要深得多,因此,制造业对社会硬件软件环境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这种依赖程度的不同,才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最主要的区别。
因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这方面的明显区别,所以,即使社会软硬件环境不理想,服务业也有可能继续发展,甚至发展得不错;但同样的不理想环境下,制造业却很难发展,至少不会大规模成功发展。
因此,制造业的重要性,不在于制造业本身。更多地雇用劳动力,更广泛地产业拉动效应,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技术更快进步……这些,服务业也能做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社会环境、条件水平优劣的晴雨表、温度计、测量仪。
只有在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社会里,制造业才会高速发展。反过来可以这么说,制造业发达的社会,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服务业却没有这种作用。我们不能根据服务业的水平高低判断社会环境的好坏。
更进一步说,制造业所高度依赖的社会软硬件环境,是国家治理的产物。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并不能用税收高低、军事实力强弱来简单衡量。国家治理能力强,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内外部安全条件更好、社会治安更好、基础设施更完善、政治制度更合理、国家内部同质流性更高、国内市场更发达、税收水平更适当等等。
这些好的条件当然有利于所有人,但尤其有利于本土制造业。所以,你不会找到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很弱,但本土制造业却很发达的国家。几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都是国家能力强、各种基础设施水平高、软硬件环境都明显领先的国家。
也就是说,只要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强大,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一定很强。而一个治理能力强大的国家,不仅制造业强大,他们的方方面面都会好。
反过来则是,如果一个治理能力下降,制造业一定会趋于衰落。同时,衰落的也不会仅仅是制造业,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都会趋于衰败。
当甲乙两个事情总是先后发生时,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能是甲为因乙为果,也可能乙为因甲为果,也可能甲乙同为第三方某个因的果。制造业兴衰和国家强盛与否这两个事情,就同为国家治理能力不同的结果。
为制造业辩护的人,往往陷入一种误区,他们要争辩的,是某个具体的制造业的重要性。类似说法是禁不起追问的。任何一个具体行业都是可以替代的,不顾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人为维持某个行业,并不可取,即使这个行业是制造业也不例外。
某个具体的制造业不景气,并不重要,但如果制造业整体陷入衰退,就值得警惕了。这也不是因为制造业本身,而是因为这种衰退表明了一个严重事实——这个国家的治理出了问题。
制造业的本土依赖性很强,难以迁移。这个事实的另一面是,只要条件还可以,制造业企业不会轻易迁移,能忍则忍;但制造业一旦出现大规模迁移,即使服务业能取而代之,即使整体GDP没有出现明显下滑,甚至还有所上升,这也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这往往表明,这个国家治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积重难返了。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当国家治理出现严重问题时,如果过去积累的家底比较厚,并且没有外部威胁,社会不会立刻全面崩溃,某些行业还会畸形发展,但制造业会衰落、社会的许多方面会恶化。人们的整体生活环境会恶化,生产生活的各项成本都会提升。一言以蔽之,生活会变得更艰难,人们的机会将变少。
一个原本制造业发达的社会,渐渐转向服务业。一般认为这是产业升级,是好事,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很可能并非好事,而是社会环境逐渐恶化的一种表现。原本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种种社会条件、基础设施逐渐恶化甚至丧失。企业家只好逃避到对环境条件不那么依赖的服务业中。
英国崛起于工业革命,是第一个“世界工场”。曾经,英国的工业品行销全世界,英国制造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英国的各项社会条件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往往都是不利于制造业的,比如某些重要的政治原则被改变被放弃,民粹观念的日益兴盛,各种利益集团的做大做强。
随之发生的就是,英国的金融业开始做大,同时工业衰落。轻飘飘的金融业不怎么受到社会环境恶化的困扰。伦敦成了世界金融中心,这或许是好事,但并非巧合的是,大英帝国同时也不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路。
在英国人开始大玩金融的时候,美国人接过了制造业的接力棒,取代英国,成了世界超级工业强国。美国人干劲十足地修铁路、建钢厂、拉电网、制造汽车、打造商船队……
美国工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时,美国发生了类似英国当年的事情,各种不利于制造业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多,结果也是类似的,美国金融开始大发展,而制造业却开始衰退。
从那时起,美国金融业高歌猛进,一直发展到今天呼风唤雨、财富惊人的华尔街。同时,“美国制造”却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野。曾经的世界超级工业国家,今天已经让出了第一工业国的位置。虽然经济总量上中国还不如美国,但中国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美国。这种超越是意义重大和意味深长的。
理清了相关思路以后,结论也就明确了。制造业整体上兴旺是否,是评估国家治理能力的观测工具。因此,想要重振制造业,恰恰不能直接对着制造业本身下功夫,而要从更高层次的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上下功夫。
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家之间的争吵,意义不大,可以休矣。除了各自的企业发展以外,大家都要共同关心国家治理能力的高低,这才是所有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基所在。
国家治理水平提高了,各方面的软硬件条件改善了,制造业自然也就兴旺起来。不但本国的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企业也会纷纷前来投资建厂。相反,如果国家治理水平没有提高,只是通过财政补贴、优惠政策等人为手段振兴制造业,这无异于拔苗助长,不但不会达到目的,反而只会推动寻租行业、利益集团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恶化国家治理能力,继而釜底抽薪,从根本上恶化制造业的生存发展环境。
所以,制造业确实重要,但这是因为,制造业是观测那个更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的晴雨表、温度计、测量仪。对我们大家来说,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相应形成的社会环境,才是最重要的。虽然这个因素并不总是直接可见的,但它直接决定了我的生活水平和事业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