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元旦,是资深机器人研发员李想收入断流的第386天。离职找工作的这几个月里,他对追回前东家拖欠的薪资越来越不抱希望。
在机器人创业风起云涌的2023,这位哈工大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毕业7年的研究生,接连经历了欠薪、融资失败、同事反目、“优化”等职场Drama。最终,他选择离开机器人创业氛围浓厚的深圳,走上自学自研的创业道路。
在工业智能化提升、老龄化加剧与疫情无接触需求等因素的叠加下,机器人行业近4年火爆扩张。根据尚普咨询集团《2022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我国已成为全球*的机器人市场和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2022年全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74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22%。
红利期的水面下,行业的扩张和从业者个体颠簸的经历往往冰火交织——机器人行业尤其明显。
先进制造热潮持续,而互联网却步入寒冬。经过一上一下的对比,求职者投身兼具科技与实体属性的机器人行业似乎是条好出路,可现实是:身在其中的从业者遭遇的职场困境也数不胜数。
得到“开往未来的船票”后,从业者们正试图重新看清“机器人”这艘船在商海中的坐标,以及自己的职业定位。那么,一个真实的机器人行业是什么样的?
与机器人产业强相关的行业领域对迎接生的需求已大幅度提高,薪资水位也在抬升。结合猎聘和BOSS直聘近三届应届生新发职位的行业分布数据,所涉及的行业包括医疗科技、机械/制造、电子/通信/半导体、汽车等。2022年,全平台智能制造相关岗位平均招聘薪酬已高达11505元/月,该领域细分下的人工智能岗位,则以16028元/月位列榜首。
对人才的渴求掩盖了行业的动荡。今年以来,多个机器人细分领域都遭遇业务困境:强生、直觉外科、天智航、微创医疗等公司集体收缩了医疗机器人业务;餐饮机器人普度宣布将三千人团队缩编为500人;清洁机器人赛道里,2022年上半年扫地机器人的零售销量就已经下滑了28.3%,2023年上半年同比再次下降0.60%(奥维云网数据)。
猎头张斌回忆机器人行业急转直下的情景,至今还有些“余恨”。“我在2022年6月份开始推人,到8月份入职候选人的业绩已经达到200多万;9月,还有50多个职位在跟进;可到了10月,项目开始收缩,客户只想要5、6个了,不仅刚入职的候选人都被裁员,我的入职提成到现在都没拿到。”
马闯是一位从事机器人研发十六年的老兵,2014年就当上了技术总监,能力出色却也曾被欠薪。他告诉职场Bonus:“服务、协作机器人赛道,国内外几乎在同一起跑线起步,比的就是想象力、研发设计能力。如果技术能力差不多,那就选在商业落地能力强的公司就职,即使是做低端技术职位,稳定性也比某些创业公司的高端技术职位好一些。”
公司研发经验的积累时间和人员规模,则是另一种“抱大腿”的筛选方式。猎头张斌通过校招信息、内部员工、同行咨询等渠道调研一圈后,发现了一家有三十年研发经验、4000多人规模、业务集中在欧美地区的宝藏公司。“别的公司都裁员,这家公司每个月都要进十几个人。”
创始人团队背景也是判断公司前景的重要条件。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根据自己的观察,曾总结机器人创始人团队的特点:
1. 科学家+学生+代理CEO合伙人联合创业,公司步入正轨可能需要8年;
2. 全职毕业的博士生+合伙人,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开花结果可能缩短至5年时间;
事实上,商业价值转化慢,部分原因在于机器人行业有制造业属性;想打磨出优秀的硬件产品,总归需要时间去根据客户的反馈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迭代。
“现在,凡是涉及机器人的非标自动化产线集成的公司都很卷。人手最缺的还是硬件、PLC方向。”黄升拥有12年机械设计的经验,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靠的是信息整合。他做了一个B站账号,里面记录了他和从业者在深圳机器人行业中的真实见闻。而他所言的这种趋势其实从两年前起就已成形:根据猎聘数据,2022年机器人赛道职位发布量前三分别为硬件、人工智能和后端开发,硬件岗位占比接近半数。
相比其他岗位,实操类岗位对求职者背景十分友好。“机械、硬件类的机器人岗位不看重学历,但吃经验。很多人都像我一样,专科毕业就开始摸爬滚打,坚持下来也能熬到经理、总监。”
但据黄升观察,在入门宽容度高的岗位,职业发展的选择路径较少,转型方向受限——比如机器人下游应用集成的硬件工作。在深圳这样的核心产业城市,该类型岗位的月薪起步大约1万,加班工作数年后大致可升到2万以上。
“在拿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薪资之前,你必须在工作中证明正向硬件设计、PLC编程、网络通讯、上位机开发、后端开发、C#、C++等所有技术能统统过关。”虽说要求技术能力全面是这一行业的显著特点,但对新人来说,也意味着试错成本巨大。“你是不是这块料,想得出答案至少得需要3年时间。”
猎头张斌透露,985、211学校出身的求职者,有2~4年的经验,在市场里就有公司开价50万到70万;非重点学校的硬件工程师,假使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有人能拿到60、70万,但伴随的附加条件同样不低:硕士起步;有完整项目经验;通晓应用场景;前沿行业背景;多学科理论+实践经验;最少5年从业时间。
1. 产研负责人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也要俱佳;
2. 融合感知专家等科学家类型人才,要求具有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理论基础和工作经验;
3. 国产机器人出海背景下,销售岗位人员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海外市场开拓经验、专业知识、跨文化背景交流能力,胜任条件与技术类岗位不相上下。
尽管以硬件为代表的机器人高端岗位要求严格,但对商业型人才的画像,似乎尚未形成标准答案。
李宏今年23岁,本科学的是工商管理,非科班出身的他如今已是机器人赛道的新冒险者。
“我师弟是机器人技术狂魔,刚开始找我进行水下机器人创业时,我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花了一个月进行行业调研。”在分析完国内所有做水下机器人公司以及市场前景后,李宏把商业模式、推广策略、定位产品、计划资金等等内容写成了策划书,给师弟留了一条微信:“开整吧。”
“我从大二开始做生意。当时一家电商公司在用第三方提供的后台系统,成本很高;于是我报价20万给他们做了一套自己的系统。”虽然是文科生,但凭借好学、脑子活,李宏在不同的渠道寻找教程,进行付费学习,最后顺利交付了项目。
其好学钻研的精神在机器人公司演化成了“技术自主”的理念。李宏的机器人业务研发生产环节众多,控制成本是盈利的前提,团队办法简单有效:先学再用。“搞算法也搞焊接,搞硬件也编代码。”
一专多能的用人模式,加上供货渠道稳定,李宏公司的产品比市面其他产品更具与性价比。在创业初期,其团队成员便实现了年入百万——而此时,距离李宏研究生毕业,还有一年时间。
对从业十五年的黄升来说,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曾让他心灰意冷。“我从机械设计干到算法又干到生产,精密器件成本下不来,价格利润上不去,我看不到超越四大家族的可能。”
但希望蕴藏在机器人其他细分领域。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机器人类别,在2021年中国市场规模分别为446亿元、302亿元、91亿元,所占比例为53%、36%、11%。
而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和中国电子学会预测数据,中国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未来几年,分别将以超过27%和28%的复合增速领跑全球,市场规模逼近工业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创业公司增长迅速,商业想象力成为市场、资本、求职者共同关注的因素。
2023年爆火的人形机器人远征A1号,出自智元机器人,其主导产品技术的CTO是B站百大UP主稚晖君。这位设计出螃蟹火星车、哪吒机器人、能给葡萄缝针的机械臂、自动驾驶自行车等作品的天才少年,在宣布进军机器人行业半年后,其公司产品就凭借抓取物品、与人沟通、抗击打等特点,吸引了业界、资本和年轻人的目光。
对于机器人创业公司来说,商业想象力的重要性,几乎占勾勒产品最初形态工作的80%。
杨健勃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一的时候,他和几个同学做出一款“细胞机器人”——该款机器人可以通过模块的组合和重构搭建各种不同机型,把编程和拼接时间压缩到两分钟。
2014年,他们沿用细胞机器人思路,在北京成立了一家消费机器人公司——可以科技。这是全球首家把模块化机器人带入家庭的公司。其产品由多个独立Cell模块组成,能组成不同形状,如遥控车、无人机与宠物机器人等,产品还可以通过APP控制。
想象力对于产品研发来说是寻找卖点,对于客户实用体验来说则可以是享受产品乐趣的源头。通过可以科技提供的编辑器,消费者可以亲手“打造”机器人的性格、脾气、技能,定制动作和表情。为了实现机器人DIY的乐趣,可以科技设计了有700多种情绪,1000 多个不同的动作,11个互动游戏以及工具应用,满足几万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产品推向市场后,凭借新奇的玩法大受好评。
对于一般从业者来说,产品经理的角色,或许是最能以非纯技术身份直接参与商业想象力这一层的岗位。
产品经理岗位,在大多数机器人创业公司中负责链接业务与技术,全面跟踪项目落地。从业者需要具备全局视角。“机器人行业,有整机、硬件、软件三种产品经理,要求最高也最挣钱的是整机产品经理。”猎头张斌说道。
“之前一位科沃斯的产品经理打磨出了一款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在科沃斯,他的年薪是40多万;跳槽离开后,新东家开价直接超过150万。”而据BOSS直聘数据显示,科沃斯目前的产品经理岗位也的确提供超过35k的月薪。
“那位爆款产品经理的市场嗅觉非常灵敏,他会长期跟踪竞品信息、技术路线、价格走势,多年沉淀下才有爆款产生。”张斌提出的人才标准似乎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职场共性的一面:暴富传说和泡沫危机,或许会同时在红海或蓝海的上空显影;但波退溯静后,留下的似乎总是一群优点相似的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投资界处理。龙8游戏唯一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