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long8国际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人均GDP达89358元。这背后,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单一到百业兴旺,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四组关键词,带你看产业进化之势。
走进飞鹤奶粉哈尔滨智能产业园,清洁作业区达10万级制药标准,没有一滴水、没有一个地漏,把水和空气都管理起来,杜绝微生物生存;深圳光明区,创维光伏智慧产业园奠基,将打造世界一流的光伏智能制造基地,推动光伏制造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在珠海万山海上测试场,广东移动联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建成全国首个海上智能装备测试场5G专网。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202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向上突围,新老产业齐发力。
在飞鹤奶粉哈尔滨智能产业园,行业首创“在线近红外”应用,一秒就能对奶粉中10多项指标扫描20多次,在3—5秒内输出检测结果,实现对奶粉的“秒级检测”;行业首创“流式细胞术”应用,能在数十秒内就测定设备内表面微生物的细胞残留量和污垢的残渣。
这是我国传统产业代表——乳业综合素质持续增强,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的缩影。《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100%;乳品总体抽检合格率99.87%;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等质量安全指标达到较高水平;国产奶的乳铁蛋白、β-乳球蛋白和糠氨酸等指标均优于进口同类产品。
“中国奶业从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涅槃重生,现在我们从一粒种子到饲料加工、奶牛养殖、生产加工,全过程比对欧美、日韩、澳新等发达地区目前都可以说做到了更突出、更优秀。”中国飞鹤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建国表示。
君乐宝科学营养研究院里,一排温度控制在-80的冰柜,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围观。“这里保存着我们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母乳样本,建立了有10万个数据量的样品库。”讲解员介绍。
而在呼和浩特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里,科研人员身穿白大褂,操作着精密仪器,潜心钻研课题。伊利集团副总裁韩飞介绍,自2022年获批以来,该中心集聚10余名院士和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围绕奶牛育种等内容,累计研发出98项技术成果。
以合生元益生菌起步的健合集团边界正不断扩大:2015年收购Swisse,打开了成人营养品的大门,2020年又拓展宠物营养与护理业务。其在过去的2023年,成人营养及护理、婴幼儿营养及护理、宠物营养与护理三大业务板块业绩都收获不错的成绩单。
尼尔森研究显示,有72%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对健康有益的产品,70%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会尝试有助于健康的新品,这两个比例均高于亚太消费者的平均水平。
“奶业市场的消费已经到了瓶颈期,企业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在今天已经行不通,同时,高端化发展的升级路线也很难走通,而乳品的基础营养需求,正在向专业营养方向转型,未来的市场中,专业化、精细化的功能营养乳品将是消费者追求的主要方向。”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
来自全国知名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来到这家新材料领域的广东省单项冠军企业报到,开始自己在前沿科技的探索。“今年校招有超过120人入职,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近八成,我们首次设立管理培训生的制度,培育和构建创新型人才队伍。”广州众山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众山学院负责人马惠民介绍。
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产业人才规模将达到1000万人,人才缺口将扩大到400万人。这是因为我国领域发展迅速,以众山精密为例,其合作伙伴包括多家全球知名品牌。
该企业研发平台负责人吕建钢向记者表示,新材料的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企业技术领先周期越来越短,他们需要不断优化和迭代技术,一方面是不断优化现有产品和工艺,另一方面则是不断探索新的方向。
而在这周,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广州趣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玮在上海奔忙,为当地的“以旧换新”消费券发放提供AI数智化服务。该企业基于本地生活+AI数智化增长解决方案,提供全链路本地生活数智化产品、解决方案和配套服务,近日刚收获数千万投资。
在显示制造领域,一宗出让备受瞩目。日前,TCL华星成为LGD广州第8.5代LCD工厂股权竞买的优先竞买方。
数据显示,目前,在大尺寸和中尺寸领域,TCL华星电视面板业务市场份额已位居世界第二。TCL华星计划收购该工厂,是在显示制造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国企业实力不断“向上”的体现。
群智咨询分析人士解析,如果TCL华星最终并购成功,将对全球大尺寸LCD显示面板产业尤其是LCD TV面板市场产生深远影响,韩系面板厂商将全面退出LCD TV面板市场供应,中国大陆厂商占全球LCD面板市场供应份额超七成。
服装车间引入数字化管理,水泥工厂用AI提升能源效率,建筑机器人活跃在各个工地……这些都是千行百业正在巨变的生动侧写。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业“智改数转”不断加快。
截至2023年底,国内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而全球153家“灯塔工厂”中,中国就占了62家,总量持续居首。
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数字化、智能化持续重构着各行各业的生产运营逻辑,推动着相应产业链的全面提升,向智进发。
驱车沿着广深沿江高速行至东莞滨海湾路段,便会经过智能手机界的两大巨头OPPO和vivo的地盘。
vivo位于东莞滨海湾的制造中心已经投用多年,而OPPO的滨海湾园区已开始陆续启用,再加上正在加快推进建设的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等项目,一个由众多龙头企业共同构成的产业集群初现峥嵘。
东莞用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个行业的完整制造业体系。而如今,在华为、vivo、OPPO等龙头企业的共同带动下,大量智能终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汇聚于此,并形成了松山湖、滨海湾、塘厦等多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集群规模庞大。
龙头企业自带数字化、智能化基因,也在推动产业链不断改造升级,让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当地支柱。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莞智能手表、5G智能手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35.8%、33.4%。而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9%,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4%、16.3%。
由点到线,协同推进。产业创新探索正在由“单点突破”向着“链式改造”转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的前景光明,但真正的实践中很难发生“船小好调头”样式的奇迹,这与资金规模和技术实力都密切相关。因此,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在服装行业,希音(SHEIN)成为破局的带动者。这家跨境电商公司搭建了一条涵盖原材料采购、服装生产、运输和出口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并为中小企业带来数字化的产业链管理。“推动数字化转型成为打通纺织服装行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以及提高行业不同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价值转换的重要方式。”中国服装协会原副会长陈国强就曾表示,服装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向数字化、生态化转型,需要借助新技术、新应用、智能设备来提升全产业链生产效能。
而在希音提供的模式下,希音的供应商在进行数字化升级后脱胎换骨,获得的订单,也在反哺这些中小供应商时进一步升级产能。
在广西百色的大山中,一座新晋的“灯塔工厂”一度引发外界关注。这是华润建材科技旗下的田阳水泥,也是全球首个获评“灯塔工厂”的建材企业。
田阳水泥利用数字化和先进技术推动了人员效率、设备效率、可持续和质量的显著提升,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4%,人均水泥产量提升105%,设备非计划停机下降56%,质量稳定性提升25%。
“我们希望用先进技术解决水泥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探索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厂之路,实现‘安环管得住、生产看得清、质量控得稳、设备连得上、能耗省得下’的管理目标。”总裁景世青说。
在技术赋能的加持下,水泥产业正在经历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变得更加轻盈、高效、绿色,这是房地产业链条上游关键环节的重要变革,而顺着链条向下,数智化正在进一步改造整个产业。
在今年6月举办的第21届中国住博会,中建三局、四局、八局和博智林联合打造了建筑主题展区,13台、6台机器人模型等悉数展出,展示了建筑机器人在繁杂的建造环境中如何进行测量、整平、研磨等施工工序。
经过连续多年的技术攻坚和业务推广,仅林一家就已有2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且机器人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
机器人施工是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新事物。对于建筑业而言,从上游的装备供应升级,到中游、下游的施工工序,机器人的参与让一切变得不同起来。
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7%,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也保持快速增长,去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达783.3万套,3D打印设备产量278.9万台,比上年分别增长23.3%、36.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仍在持续,数字化、智能化的力量,也将持续传导至各个领域、各条产业链。向智进发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在比亚迪新款汉车型上,正式搭载了激光雷达DiPilot300“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再“卷”高阶智驾领域;不久前,广汽飞行汽车GOVE正式获得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颁发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特许飞行证,在适航审定和商业化上更进一步。
传统制造业加速转换,新兴产业快速布局……从智能网联汽车到“低空经济”,中国正呈现新兴技术“井喷式”迸发,产业转型加快的趋势,形成明显的发展优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8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3年的第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智能化下半场竞争中,中国以全力“向新”态势,依靠自主研发的全面突破,强大的产业赋能,在未来发展的关键节点,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如今,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产出量质齐升,数据显示,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33278亿元,比1991年增长233倍。2023年末,中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频出,智能化比拼愈演愈烈,汽车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汽车、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5%、20.1%、17.8%,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靠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发展,我国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迅速,逐步构筑新的产业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智能化“上车率”走高,汽车制造与技术发展不断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以新能源汽车为发展动能,在自主研发技术上全面突破,实现从汽车“世界制造”到“世界智造”角色的转换,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跟随者变成引领者。
今年,全球车企持续“加码”中国市场,奔驰、宝马、大众德国三大车企就投资了530亿元,10家全球零部件企业选择投资中国。这背后凸显的正是中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与自主研发创新优势。
今年以来,中国车企在自主研发上全面突破,方程豹与华为乾昆智驾签署合作,共同合作开发全球首个硬派专属智能驾驶方案,双方技术强化融合,共同推动智驾技术革新,构建全球竞争优势。
新兴智能技术的“井喷式”迸发,人才队伍的高效建设,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从传统到新兴赛道的有力切换,迎来发展的全新机遇。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张永伟此前表示:“目前已经有这样的趋势,新技术在中国汽车产业率先应用,这是全球的风向标,2024、2025年,从全球格局来看,在智能化上,中国和美国会成为两个主角。”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始终深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快速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数据显示,2013—2023年,中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关报告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131家增长到2023年的375家,八年间增长近2倍。
广汽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纯电动垂直起降多旋翼飞行汽车——广汽GOVE,日前正式获得相关民用航空器特许飞行证,并已完成动力系统耐久试验等大量试验验证。
9月3日,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实车首次在广州亮相并公开试飞,它将飞行和驾驶结为一体,陆行体可将飞行体完全收纳至车内,像“变形金刚”一样进行自动分离、结合。
依靠自主创新技术,中国占据了新兴赛道的发展先机。“”也开始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优势。工信部下属机构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作为下一个“万亿产业”,低空经济迎来市场发展的重要机遇。在低空飞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持续攻关深入推进,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竞争力。
从新能源汽车到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已经逐渐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全球创业网络主席乔纳森·奥尔特曼此前表示,在44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中,有37项技术来自中国,其中包括电池、合成材料、纳米技术、机器学习、先进机器人技术、量子通信等,创新为中国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站在下半场竞争的风口,中国正在全力“向新”。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蓬勃向上,2023年“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2.4万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73%,比2016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中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发夺人,以新兴技术持续催生新场景、激活新动能,已经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曾经,在海外谈起“中国制造”就是“老三样”:家电、家具和服装。近年来,光伏产品、电动汽车和锂离子“新三样”成了新名片。目前,中国出口的每10辆汽车中有4辆是电动车,每10辆铁道机车中有7辆是电力机车,出口的蓄近九成是锂电池。
195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仅11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不到1%;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9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升至12.4%,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6%,外贸继续保持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和装备制造业产品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从传统消费品到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出海潮”不断涌现。
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高附加值产品为主,从产品外贸为主到产业链出海,中国向外拓展取得了跨越式增长,形成国际产业竞争新优势,攀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2024年,深汕小漠国际物流港小漠港已累计出口汽车40633辆,同比增长5.6倍,超2023年全年汽车出口总量200%。这一速度还有“港厂联动”的功劳,布局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整车工厂与小漠港仅相隔5分钟车程。
港口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的背后,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出口新动能发力。今年1—8月,中汽车累计出口81.8万辆,同比增长12.6%。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商品成为近期出口的主要拉动项。特别是电子设备、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进出口增速达到两位数,同比增速显著高于出口平均增速。
前8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9.72万亿元,增长8.8%,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9.1%,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出口9423.8亿元,增长11.6%;集成电路出口7360.4亿元,增长24.8%;汽车出口5408.4亿元,增长22.2%。
规模由小到大,竞争力由弱到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最关键是,高端技术装备、核心零配件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口比重不断提高,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23.3%提高到2023年的26.6%。
2024年上半年,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规模达1.42万亿元,增长3.7%,创历史新高。进出口1.22万亿元,增长10.5%,也达到历史新高,对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此前指出:“我们的出口产品正在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上游攀升,而且我们主动开放,进口市场的机遇也在增大,进出口都有很大的潜力,外贸展现了较强的韧性。”
在越南南部,一个来自中国的显示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璨宇光电、兆驰股份、京东方等中国企业均已在越南南部投资建厂。2023年,TCL彩电在越南的市场份额已位居行业第二,TCL越南基地在2020年至2023年间生产了超过1500万台电视。
TCL董事长李东生认为:“原来我们更多是出口产品,以此实现工业优势的价值。但全球经济格局、全球投资贸易规则正在发生改变,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要求更多的区域产业链和本土产业链。”
伴随着更多产品走出国门,依托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背后的技术与产业优势,中国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开启产业链出海的向外进阶之路。
今年7月,比亚迪、埃安在泰国的新能源汽车工厂双双投产,长安汽车位于泰国的海外生产基地计划明年一季度投产,中国车企竞逐东南亚、中南美洲势头正盛,海外并购、投资建厂加速全球化布局。
与此同时,“合资出海”“技术出海”“生态出海”等方式正逐渐取代简单的产品出口贸易模式,零跑、Stellantis成立合资公司,上汽-奥迪、小鹏-大众合作加速。
德勤中企出海服务主管合伙人金凌云指出,随着中国车企覆盖地区不断拓展,产品矩阵日益丰富,价值链布局亦逐步完善,行业已从十年前的产品出海,飞跃到如今的价值链全球化。
汽车品牌大步“走出去”的同时,也为核心产业链带来出海机遇。2023年12月,文远知行成为同时拥有中国、美国、阿联酋、新加坡四地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9月23日晚,两家锂电产业链公司公告了海外设厂之事,分别涉及正极材料与隔膜环节的产能投资计划,恩捷股份拟于马来西亚投建年产10亿平方米隔离膜项目,万润新能拟投资约1.68亿美元于美国投建5万吨磷酸铁锂产能。
“走出去”的量质双升,在数据上也有所体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居全球位次从2002年的第26位提高至2012年的第3位,自此连续12年居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前3位。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为1478.5亿美元,是2012年的1.7倍。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拓展“走进去”的深入方法、创新模式,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增强话语权。
要做好的产品,必须得有好的装备,没有好的装备,还要依赖于别人。要敢于去突破、去创新,像格力的无人化工厂,其中整套的设备、自动化的设计,均为自主完成,这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表现。
对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奶业来说,各个流程、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全产业链高效运转,并不是一件易事。数据兼容共享难、涉及范围等问题,是奶业实现新质生产力跃迁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不能只图一时之快,要坚持长远发展,坚持久久为功。要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不断突破自己,追求更好成绩、实现加速度、高质量发展。
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发力,以科技创新和数智化赋能为引擎,持续完善创新生态链,优化升级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塑造啤酒酿造产业新优势。
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如新显著特征,不再依靠大规模高强度的资源能源消耗,而是注重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促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绿色是健合集团发展的重要要素,广州科学城工厂就是健合一个绿色低碳样本。2023年,健合全球业务运营场所(包括办公室和工厂)实现10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电力。
已建立起“1+6+N”全球化科研体系,组建起了一支包括200余名博士及乳制品专家在内的国际化联合研发团队,围绕牛/羊奶、益生菌等领域开展长期的基础科研工作。
在新质生产力里面,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支撑点。乳业通过生物科技和数字科技的持续强化和投入,向科技营养食品企业的愿景迈进。
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技术所带领的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为的是让老百姓享有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生活。新质生产力依赖创新技术和创新方向,希望有更多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投入和培养。